2020年7月31日,中国向全球宣布,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令世界侧目。这是一个极具标志性事件。将时间拉回到12年前,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了8.0级大地震。由于震中受灾极其严重,电网、通信、交通全部被破坏殆尽。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下称“国网”)位于当地的电网线路被截断,导致电力无法正常供应,所有电力通信设备都已瘫痪,抗震救灾指挥部完全无法与震中取得联系。危急时刻,抗震救灾指挥部紧急调动了刚开始建设不久的北斗系统,将北斗系统震中地区的数据链接到了指挥部。指挥部接收到了第一个来自北斗系统的定位信号。信号显示,对方正向汶川地区高速前进,经短报文确认,这是一支武警救援部队。随后,这支部队将震区的受灾情况以及所需物资、坐标等信息通过短报文发送到了指挥部。第三天,临时组建的北斗导航分队携带上千部“北斗一号”终端机进入灾区,终于实现了震中各点位与指挥部的直线联系,为整个抗震救灾行动提供了关键的通信保障。这是北斗系统与救灾减灾、电力、通讯行业的首次结缘。北斗的出色表现让它的名字开始广为人知,也让国家电网认识到北斗在电力领域应用的价值。为了摆脱卫星导航系统受制于人的现状,把命运牢牢把握在自己的手中。1994年,中国启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建设。2000年10月31日,我国第一颗“北斗一号”导航卫星发射升空,向全国提供服务,解决了我国导航系统“从无到有”的问题。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努力,2020年6月23日上午,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北斗系统第五十五颗导航卫星,北斗全球组网成功,真正实现了“鸿飞河汉,北斗执天”。在电力、交通、农林渔业、水文监测、气象测报、救灾减灾、公共安全等各个领域,在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很多稀松平常的事情背后,都有北斗,默默在为我们护航。在电力领域,北斗可为智能电网、电力物联网、能源互联网+的建设提供导航定位、精准授时、短报文通信等服务,是我国能源战略发展的有效支撑手段。福建厦门李林220kV变电站改造工程现场,现场管理人员佩戴北斗安全帽,并使用北斗智能手持终端开展工作。从2010年开始探索北斗在电力领域的应用至今,国网已经默默地走在前列。国网信息通信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党委委员孙德栋对「能见」表示,随着北斗三号系统全球组网的顺利完成,北斗系统的服务能力和覆盖范围得到大幅度提升,对于电力行业北斗应用具有划时代的推动作用。比如,国家电网在巴西、“一带一路”沿线等国家都有电网投资建设,北斗的全球组网使得这些地方的业务也能用上北斗。另外,三代系统的短报文通信能力大大提升,也会带来新一轮的业务应用增长。
北斗是“千里眼”和“透视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