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新闻 > 工业互联网 > 科技
制造强国建设须软硬并举 工业软实力从何而来?
2017-07-18 00:00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7月18日电 建设制造强国,必须坚持软硬并举,推动工业硬实力和软实力同步提升。工业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制造强国建设的重要方面。中国制造要占领制高点,在持续提升硬实力的同时,也必须把工业软实力建设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在创新能力、品牌影响力、标准、人才、工业精神、规则话语权等方面不断提升,使工业软实力真正成为制造强国建设的价值内核与动力源泉。近日在北京召开的“《工业软实力》新书发布会暨工业软实力圆桌论坛”上各位专家的普遍共识。

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政策法规司主办、电子工业出版社承办的“《工业软实力》新书发布会暨工业软实力圆桌论坛”,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及相关机构的主管120多人,围绕工业软实力建设的意义和紧迫性、定义和内涵、构成要素和指标体系等展开了深入研讨,工信部政策法规司司长李巍,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原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工业评论》杂志主编金碚,中航工业成飞公司党委副书记冯戈利,亨通通信产业集团副总裁朱卫泉等在论坛上做了主旨发言。他们一致认为,工信部推动工业软实力重大课题研究,发布研究成果,提炼出版《工业软实力》新书,具有开创性价值和深远意义。

李巍表示,当前,我们正在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加快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软实力的成功培育不仅可以为提升硬实力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还可以成为我国制造业迈向国际制高点的助推器。提升工业软实力,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在我国加快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关键历史时期,要充分认识提升工业软实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软硬并举,推动工业硬实力和软实力同步提升,更好地把工业软实力建设内化于制造强国建设的决策部署中。要培育工业精神,强化创新精神,弘扬工匠精神,尊重契约精神,提倡协同精神,涵养制造强国建设的文化基因。要改善工业治理,深化政府职能转变,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实施更加精准的产业政策,优化工业软实力建设环境。要强化人才支撑,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完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形成多层次人才支撑体系,夯实工业软实力建设根基。

正是基于对工业软实力这一问题的高度关注和前瞻思考,工信部将“推动工业人文发展提升软实力的途径与对策研究”这一课题确定为2015年—2016年度部重大软课题项目,联络相关研究力量,系统开展了研究工作。在课题研究基础上,政策法规司又组织各研究单位对课题成果进一步提炼完善,并有针对性地征集了国内部分优秀企业软实力建设方面的案例,编写形成了《工业软实力》一书。作为工业软实力领域开创性的书籍,凝聚了政府部门、研究机构、相关企业、专家学者等各方面的智慧和努力,对于提升工业软实力、推进制造强国建设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也有助于在全社会凝聚培育提升工业软实力的共识。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金碚发表主题演讲时指出,制造业是中国参与国际竞争中最具竞争力的领域,中国制造业的蓬勃发展对于国家实力的提升、国际话语权的提升,起到了巨大贡献。他认为,软实力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企业文化、管理模式、品牌质量等既是软实力,也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这个角度看,培育企业软实力就显得极为重要,既是长远发展的关键,也是赢得市场竞争的关键。

值得深入思考的是,培育软实力,其实需要硬功夫,它必须脚踏实地一点点去做,需要长久的坚持,需要耐心的积累。我们讲中国创新,讲技术进步,为什么与发达国家总有差距?就是因为我们有时有些急功近利,缺乏耐心的长久的坚持。最近有一个调查,说日本具有150年以上历史的企业有两万多家,有些企业规模并不大,但就是非常专注的长久的坚持,不断的改进;而中国真正具有150年以上历史的企业只有几家,缺乏历史文化积淀,这就是差距。

当前,我国制造业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转型能否成功,除了淘汰落后,创新技术与产品;更需要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并最终形成更具影响力的品牌和文化。真正的转型成功,确实需要齐头并进,同时构建起自己的硬实力和软实力。

中航工业成飞公司党委副书记兼工会主席冯戈利在主题报告中谈到,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成都飞机制造公司是国家“一五”计划中156个重点工程之一,50多年的发展,成飞已经发展成为拥有17000多名员工的我国领先的航空武器装备研制生产、出口的主要基地和民机零部件重要制造商,其枭龙、猛龙、威龙、翼龙等龙系列战斗机品牌享誉全球。

成飞走到今天,不断创造辉煌,靠的是企业文化软实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坚守报国初心,成飞公司一直是从信仰、价值的角度,来锤炼管理理念。每个成飞人都坚守航空报国的初心,以此凝聚成拼搏奋斗的智慧和行动。二是打造精品成飞。以创新成飞、数字成飞、精品成飞为牵引,深化数字化平台运用,提升制造能力,强化标准制定执行,完善航空标准化体系,优化质量管控模式,为国家提供高品质的航空装备武器。三是人才兴企,把人才作为企业的第一资源和企业发展的根本落脚点,追求员工职业素质的提升和专业能力的提升,让员工共享企业发展成果,稳步提高收入与福利水平;促使成飞涌现出了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专家、世界技能大赛冠军、国家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等一批尖端人才,目前拥有省部级以上的专家114人。

作为大型军工企业,成飞的经验证明,工业软实力是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重要支撑;工信部推动工业软实力研究,指明制造强国建设需要软硬并举,并将明确政策措施支持工业软实力建设,这是具有前瞻性、创新性和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大事。

亨通通信产业集团副总裁朱卫泉做主题发言时介绍,成立于1991年的亨通集团,经过26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服务于光纤光网、电力电网、大数据互联网金融、文旅地产等领域的国家创新型企业;拥有全资及控股公司60家,其中上市公司3家;已经跻身全球光纤通信行业前三强。

亨通的最大软实力,就在于形成了“以战略创新为前提,以人才创新为依托,以技术创新为重点,以机制创新为保障,以资本创新为纽带”全面创新体系,打造、形成了以创新为核心的企业文化。近期,亨通确立了以“三化促一化,一化带三化”的管理思路,全力打造“三化企业”:“一化”即国际化,“三化”即工厂智能化、管理信息化、制造精益化。“三化”的实现,就是企业的转型升级,需要管理理念、经营模式发生根本变化。转型过程中,面临很多的困难和问题需要化解,既需要技术和制度的更新,更需要观念和文化的更新。“一年企业靠产品,十年企业靠人才,百年企业靠文化”,亨通集团未来的工作重点,就是要全面打造形成以创新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树立“敢为人先、敢创大业、敢攀高峰、敢争一流”的企业精神,让“高起点、高标准、高科技、高水平、高效益”的创新理念“扮演”企业发展的“主角”;这些与工信部倡导的工业软实力建设密切相关,我们愿意以自身的经验教训作为案例,配合工信部做好这方面的深入研究。

主持《工业软实力》新书发布及前期论坛的电子工业出版社总编辑刘九如也谈到,从全球发展情况看,制造强国的实现路径和支撑条件各不相同,但硬实力与软实力相互促进、共同形成强大的产业竞争力却是共性特征。美国作为移民国家,充分发挥“创新”这一核心文化优势,完善创新机制和法律制度环境,始终占据全球先进制造业的领先地位。德国在19世纪80年代后,将高品质、高标准要求引入产品的设计、生产制造和服务环节,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完善职业教育,逐渐塑造了“德国制造”的国际声誉。日本在二战后,以国家战略重塑产品质量,不断发展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在企业推广全面质量管理,以精益思想和精益制造支撑先进制造业崛起。从我国工业发展历程看,从一穷二白到形成今天的制造大国,依赖的是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航天精神等具有时代特征的工业精神。当前的工业转型发展,需要改变过度追求规模效应和短期效益,重数量轻质量、重生产轻品牌的现象,加强工业软实力的培育,显得极为紧迫和重要;工信部启动工业软实力的研究和相关政策的制定,也是非常及时和具有重要引导意义的。

与会的各位领导和专家共同为《工业软实力》新书揭幕。刘九如总编还介绍,由电子工业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工业软实力》一书,紧密围绕建设制造强国要“软硬并举”的理念,探讨和分析了提升工业软实力的必要性及国外典型工业强国的主要做法,并对我国工业软实力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总结研究,围绕“文化、创新、质量、品牌、治理、人才”等评价工业软实力的六大核心要素,提出了我国培育和壮大工业软实力的基本思路和主要措施,并通过具体的企业实践案例,总结了我国优秀工业企业软实力培育的路径和方法,为我国工业软实力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借鉴。该书不仅适合关注中国制造和中国工业发展的政府主管、科研机构主管、企业家、投资家认真研读,也值得工业界、经济界更广泛的人群阅读。

工信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范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忠宏、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陈东林、中航工业集团信息化首席顾问宁振波、北京市政协常委刘明清、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王志勤、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樊会文、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副院长石勇、北京大学全球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范德尚、中国发明协会常务理事赵敏教授等来自各方面的专家在随后的圆桌论坛上,围绕工业软实力建设的意义、必要性和核心指标、具体路径等展开了热烈研讨。

他们普遍认为,世人对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制造业的认可,对德国工业4.0和美国工业互联网的推崇,除了这些国家确实在关键技术方面占领制高点以外,更重要的是背后有强大的工业软实力在支撑。中国制造业目前存在的问题是“缺芯少魂没面子”,“芯”是芯片,“魂”是基础软件,“面子”就是无处不在的显示面板。在硬的方面我们必须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攻关,努力化解这些问题。但是,我们在解决硬件“大而不强”问题的同时,还必须以人为本和创新思维,促使过去工业化过程中积累的大量经验、知识和技术结晶变成通用的、具有知识产权保护的“软件”,形成工业软实力。根植于传统文化核心理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基于制造强国的发展目标,提炼形成具体的评价要素和指标体系,工业软实力的培育和建设才能取得更好的进展。当前,中国制造业转型发展进入关键阶段,提升工业软实力更是重中之重,确实有必要深入研究,制定提出有关培育工业软实力的政策措施,推动“中国制造2025”战略各阶段目标的顺利实现。

热门新闻
  • 1   新奥成为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标准制定牵头单位 系燃气行业首家
  • 2   异质结电池是什么?
  • 3   到2012年底北京将推广3万辆新能源车
  • 4   太阳能热动力发电将受青睐 欲与光伏试比高
  • 5   中国风电产业亟须破解核心零部件研发难题
  • 6   智慧水务安全挑战与应对措施
  • 7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黄云辉: 给电池“健康”做个“C超”
  • 8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
  • 热线电话:400 888 8888
    联系邮箱:info@ncepupark.com
    联系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北农路2号华北电力大学主楼D座
    京公安网备11011402011116号    Copyright © 2021 www.ncepucloud.com Rights Reserved.   北京华电能源产业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10005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