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提出“加快推进国家规划已明确的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新基建”一时间成为广受关注的热词。
“新基建”新在哪里?刚刚经历全力支援抗疫、率先复工复产的中央企业,如何在“新基建”中担当作为?
投资拉动:5G、特高压领衔,大手笔提速“新基建”
此次战疫中,以5G、无人机、机器人、3D打印等为代表的央企“黑科技”已大显身手。
在三大电信央企等打造的5G网络环境下,5G远程医疗系统让北京的专家跨越1200公里,与战疫前线武汉的临床医生实现面对面高清救治指导;在方舱医院,医护人员用可穿戴设备连接5G无线网络进行生理参数的采集。中国移动“5G+无人防疫车”智慧机器人开展智慧消毒、医卫服务,携手合作伙伴部署基于5G通信技术的医用测温巡逻机器人综合运用物联网、机器视觉、生物识别、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集成各种环境感知传感器,可广泛用于车站、广场、商圈、医院、学校、社区及重点单位等场所。
特高压,作为“新基建”七大领域之一,具有产业链长、带动力强、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等优势。
据国网基建部最新口径,国家电网公司全年特高压建设项目投资规模1811亿元,可带动社会投资3600亿元,整体规模5411亿元,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创新驱动:大数据、轨道交通研发,数字化提质“新基建”
疫情期间,中国电科迅速组建200余人的大数据攻关团队,火速研发并上线了“一网畅行”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大数据系统。推出了一系列面向大众的手机查询类应用,有可以检查密切接触人群的“小护士”,用于社区、楼宇基础信息填报统计的“小管家”等等,满足特殊时期市场的新需求。
国网电商研发的企业复工复产供需对接平台,则是破解了广大企业复工复产过程中的物资供需不匹配、信息不对称的难题。
招商局集团在招商港口利用区块链、大数据等各项新技术,为单证无纸化和电子化流转、闸口自动化等业务创新场景搭建了统一的数字化应用平台,即招商ePort。疫情期间,招商ePort大展身手,为港口生态圈内各用户提供24小时在线通关、物流等服务,极大减少了线下接触,为复工复产各项业务办理筑起安全防线。
在“新基建”中的高铁轨交领域,中国中车正在强力推进智能化技术应用研发力度。
转向架相当于轨道交通车辆的“底盘”,是决定轨道交通产品安全性、舒适性、可靠性的最重要部件;转向架产品零部件多达2000余个,结构复杂,精度和质量可靠性要求高。
2019年3月,中车株机公司打造的全球首个轨道交通转向架智能制造车间投产运行,填补了轨道交通转向架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应用在全球范围内的空白。11条生产线涵盖加工、装配、焊接、涂装、物流等转向架生产制造全过程。
产业链带动:物联网、云计算建设,智能化提效“新基建”
在南京国电南自自动化有限公司车间,一辆辆智能物流小车在厂房之间穿梭,运输物料。一只六轴的机械手正在筛选不同继电器的启动电压,动作麻利。“原先这是四个人干的活,现在一只机械手就全部搞定。”工作人员说。
国电南自智能工厂全面投产后,总体生产效率将提高42.48%,可以减少当前的人力资源成本32%,质量一次通过率提高13.25%,能耗减低8%。
位于济南的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北方存储中心,是国内首个启动的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建设项目,由中建五局承建的项目一期建筑面积4.4万平方米,项目建设标志着济南市成为全国首个规划启动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建设的试点城市。项目定位于打造世界级、国内最先进的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建成后,将实现集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大数据全产业链生态体系。
研发,投资,建设,还有更多的央企正在布局发力“新基建”。有关人士表示,随着时间推移,央企在“新基建”中会有更多更好的表现,更好地服务于高质量工业化、高质量城镇化,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服务于我国的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