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凉初夏,清风徐徐。走进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岳阳电厂,鸟儿在草地上觅食,在树林间追逐,高高的烟囱静静矗立在长江边,洁净的烟气与渔歌互答,与碧水唱和,深情演绎着护卫蓝天碧水的故事。
勇于创新的岳阳电厂,在超低排放上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应用烟气协同治理技术,将绿色发展的实践写在三湘大地上,写进湖南电力的发展篇章里:2015年,6号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完成,成为湖南省首台超低排放燃煤机组;2017年,6台机组全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岳阳电厂成为湖南省超低排放改造台数最多、改造容量最大的发电厂。
率先而为
“将6号机组打造成湖南省60万超超临界机组超低排放示范工程”——这一在当时看来有些“超前”的工程被视为全年重点工作,写进2015年厂长工作报告里。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些部门负责人对这一决策多有犹疑:2015年,湖南省政府还未制定超低排放验收评估方案和奖励政策;超低排放改造将使企业负债上升、成本增加,没有环保奖励政策,得不偿失……
面对管理人员的担忧,厂长尹开颜如此解释:“如果不主动实施超低排放改造,面对猛烈的环保风暴时,老机组会被迅速淘汰,新机组也会很快丧失优势;超低排放改造虽说会带来阵痛,同时也会为企业赢得更多机遇。这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自我加压,率先而为,以开风气、挺脊梁的勇气,岳阳电厂开启了绿色发展的征途。
刚刚迈开步伐,“拦路虎”就牢牢挡在了路口。6号机组采取脱硫特许经营模式,脱硫装置由浙大网新钱江公司投资建设,当时,湖南省尚未出台超低排放奖励政策,改造资金落实十分困难。经过与投资方的多次沟通、协商,双方达成了“搁置争议、先行建设、合作共赢”的协议,由浙大网新钱江公司出资3600万元实施脱硫装置超低排放改造。
率先而为注定要承担创新的压力。电厂集中相关专业的中坚力量,对原有的环保设施、机组常用煤种进行评估,进行效率比对和风机性能试验,确定改造方案。电厂率先采用M-PM低氮燃烧器,并引入喷嘴设计,大大减少燃烧器喷口煤粉着火过程中氮氧化物的生成量。在6号机组超低排放环保电价验收现场,机组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指标分别为3.82毫克/标准立方米、16.5毫克/标准立方米、31.03毫克/标准立方米,均优于国家超低排放标准。
在项目建设的同时,电厂还积极推动湖南省超低排放环保验收和奖励政策落实,一是委托省环境监测中心站进行电厂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浓度现场监测,并出具监测报告。二是向省环保厅申请对烟气在线连续监测系统(CEMS)进行技术验收。三是及时把握国家政策动向,向省环保厅提出6号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工程环保验收申请。
不变的环保决心,推动绿色底色次第铺展。2015年7月13日,6号机组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投入运行。当年底,湖南省环保厅、发改委发文,对6号超低排放机组给予1分/千瓦时的电价支持。有了政策的支持,2016年7月29日,5号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工程也顺利完工。
知难而进
“霸得蛮,耐得烦,吃得苦”是湖南人的性格禀赋。2017年,岳阳电厂对1~4号机组进行了集中超低排放改造,完成了这件不可能的事。
4台机组集中改造,去除迎峰度夏、迎峰度冬的时间,实际施工时间只有8个月。“机组集中改造,工期紧、工作量大、施工工艺复杂,要圆满完成工程改造,就需要定任务、定计划、定目标,实现工作效率最大化。”主管生产的副厂长郑伟德如是说。
电厂成立了超低排放改造技改办和6个工作小组,确保现场工作日对照、周分析、月总结。制定《技术改造工程项目管理细则》,加大考核力度,鼓励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提前深入现场讨论、研究,建立科学的网络进度图,规避工序之间的冲突;与参建单位签订“军令状”,严格奖惩制度,确保重要工期节点目标不动摇。建立技改微信群,即时上传安全质量隐患,及时提醒工作进程。每天召开技改工作调度会,总结当天工作,安排第二天任务,协调解决问题。
长江岸边,号角声声。一场又一场攻坚战拉开序幕,一个又一个真诚奉献的故事频频上演。
镜头回放到2017年盛夏。清晨7点,厂长尹开颜如闹钟般准时出现在烟道除雾器吊装现场,今天是要将这个54.1吨的庞然大物从标高45米的吸收塔顶部吊至0米的日子。面对大型吊装的风险,他一边检查安全措施,一边询问负责人作业步骤。在超低排放改造的8个月里,他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在难点、重点的现场,亲自协调、及时处理。
青年员工雷钟辉在改造期间忽然蹿升为电厂“网红”。他在技改现场认真工作的照片在职工微信群内被广泛传阅、转发,原因竟是他在担任低氮燃烧器改造监护期间,每当施工人员离开现场后,他都一一覆盖焊口、清理焊渣,最后一个离场。他这看似不经意的小小举动,感动了所有参与施工的同事们。
在2号机组进行技术改造的58天里,共发现问题122项,其中重大问题5项。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这些问题都得到及时解决,保证了工程有序推进。
一个“啃硬骨头”的决心,一套有力的措施,一群攻坚的力量。2017年12月26日,4台机组圆满完成超低排放改造任务,达成“全优”目标。
清洁提效
“奥秘全在细微处”,岳阳电厂从来不放过环保设施运行过程中的“小问题”,出现任何环保指标的波动,都要从管理、设计、工艺上刨根问底,找到原因、分析规律,并依此制定出改造方案和操作措施,以保障排放指标达到标准、优于标准。
2017年8月下旬,电厂选择4号机组进行全负荷脱硝试验,试验以不进行设备改造为原则,验证开、停机过程中脱硝装置同步投入的可能性。在二期值长们的记忆里,那是一段废寝忘食的日子。工作组成员不断地交流、碰撞,将采集到的数据、运行记录转化为一个个参数调整方案。3个月里,几乎一周就要进行一次全员“头脑风暴”,积累的分析和试验方案达到20多份。在对脱硝催化剂进行活性试验时,工作组成员发现最低运行温度能降至290摄氏度,这一发现为脱硝系统在低负荷状态下能够持续运行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此,电厂制定出7种设备的参数调整新方案,并迅速投入试验,结果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二期3、4号机组通过运行参数调整实现了全负荷脱硝,机组启动过程中每小时能减少18万毫克氮氧化物气体排放,开机过程中累计减少60万毫克氮氧化物气体排放。
这只是岳阳电厂持续改进环保管理的一个缩影,除此之外,电厂还进一步对锅炉燃烧方案进行调整,极力寻找环保与节能的最佳平衡点,组织研产用三方开展调整试验,通过增加烟温测点,全面监视烟温变化,持续优化方案,使得锅炉效率保持在92%以上,氮氧化物的生成量同比下降了30%。在保卫蓝天的同时,岳阳电厂还肩负着守护长江的重任。电厂持续推进长江水运码头“零”扬尘卸煤改造,确保长江水质不受污染;引入新型DM一体化技术、采用高分子复合处理剂治理二期脱硫废水,确保电厂所排放的脱硫废水优于《火电厂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废水水质控制指标》DL/T997-2006标准要求。
行走长江之滨,风景如画;掬起长江之水,碧波荡漾;仰望长江上空,百鸟翔集。保护一江碧水,保护蓝天白云,岳阳电厂依然激情澎湃。
http://www.xinhuanet.com/power/2018-09/07/c_1299488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