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巴经济走廊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旗舰和标杆工程,作为从华能萨希瓦尔燃煤电站项目前期到建设、运营的主要管理者、推动者,我备感压力和鼓舞。
“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为巴基斯坦插上了经济腾飞的翅膀,华能山东如意萨希瓦尔电站的投产运行,不仅创造了萨希瓦尔速度、也创造了巴基斯坦电力建设史上的奇迹!”当巴基斯坦旁遮普首席部长夏巴兹?谢里夫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8周年招待会上致辞时,作为萨希瓦尔项目建设的亲历者,我心潮起伏,思绪将我带到了在巴基斯坦的那些日日夜夜。
与其等风来,不如追风去
2014年5月,华能山东公司联合山东如意科技集团公司取得了巴基斯坦萨希瓦尔2×66万千瓦燃煤电站项目的开发权。组织上考虑我懂业务、会管理、英语好,希望我参加项目的前期和建设工作。当时孩子刚上初中,家里四位老人有三位身体不好,但萨希瓦尔项目是华能集团第一个自己建设运营的海外项目,机遇难得,充满挑战,我毅然挑起了这副重担。
初到巴基斯坦,已是半夜。飞机在拉合尔国际机场落地的瞬间,心砰砰直跳,倒不是紧张,反而有几分梦想即将照进现实的悸动。
然而,现实很快告诉自己,梦想没有那么容易实现。项目竞标成功后,我们团队的主要任务是开展项目的前期工作,协调办理国内、国外各项审批手续。虽然出发前我们做了不少功课,但面对这里复杂的社会治安环境、陌生的风俗习惯、以及全然不同于国内的法律法规制度,在工作开展之初还是举步维艰。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只能边干边学,熟悉当地的文化,翻阅学习大量相关法律,虚心向当地同行请教……2015年7月6日到7月11日,我带领谈判小组先后完成了土地购买协议、内陆煤炭运输协议、港口接卸协议、购电协议、执行协议等五大协议的谈判和正式签署工作,谈判中据理力争,维护了公司的利益。仅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项目便完成了国内、国外的所有审批手续,创造了国际合作项目的新纪录。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2015年7月31日,萨希瓦尔燃煤电站工程成功浇筑第一砼混凝土,项目正式开工建设。开弓没有回头箭,我马不停蹄地投入到工程建设中。项目工地安全、质量、进度;商业模式构建、物流运输、港口建设;巴方人员管理、中巴文化融合、人身安全保障。招兵买马、中巴人员培训、生产准备;北京、济南、上海、伊斯兰堡、拉哈尔、卡拉奇、萨希瓦尔,哪里有困难、哪里最急需,我就出现在哪里。两年多来没有礼拜天、节假日,就是全天候、连轴转。工作苦点、累点根本不算啥,最难的是协调和衔接,一边是国外的法律环境,一边是国内的制度程序,有时时间紧迫,要抢抓机遇,我本着对股东负责、对企业负责的精神,积极组织协调,为工程建设赢得了宝贵时间。我注重研究巴基斯坦文化和巴方人员心理特点,在卡拉奇港口建设谈判中,因对方提出的条件苛刻,我一度断然离场。在二次谈判中,据理力争,为股东节省投资上千万元。工程建设中,我始终把安全工作放在首位,坚持严字当头抓安全,严管理严考核,实现了工程的安全建设。在质量管理上,提出创国优金奖的目标,加强监检和验收工作,质量不达标绝不转段。在工程进度上,严格计划管理,增强计划刚性。大家团结一心,牵引着萨希瓦尔号列车高速奔驰。
对施工影响最大的问题是当地气候条件恶劣,夏季高温,有几个月气温在40℃至50℃之间,地表温度接近70℃。吸到鼻孔的空气都是炙烤的感觉,大家只好充分利用一早一晚尽力抢时间工作。冬季多雾,兼之海外项目物流运输遥远,不可预见因素多,这些都给工程进展造成了不利影响。我和同事们便针对问题研究对策,协调各参建方精心组织,科学施工,仅仅用22个月零8天的时间实现了两台机组投产,比计划工期提前半年,成为巴基斯坦单机容量最大、技术最先进、环保指标最优,中巴经济走廊建设速度最快、最先投产的绿色环保型电站。被巴基斯坦政府誉为“萨希瓦尔速度”、“巴基斯坦电力建设史上的奇迹”。
有一种合作,是互利共赢
在巴基斯坦公司工作,我感触最深的一点就是中巴双方的包容、相互尊重与互利共赢。
萨希瓦尔项目在建设过程中,使用了大量当地民工,用工高峰时达到近四千人,明显改善了四千个家庭的生活条件。我们坚持国际化、属地化的发展方向,先后从巴基斯坦招聘200名大学毕业生到电站工作,其中164名大学生到中国同类型电厂培训半年,不仅学到了中国先进的电厂管理技术和经验,还对中国文化加强了了解。萨希瓦尔电站的投产,一举填补了巴基斯坦1/4的电力缺口,使全国平均停电时间少了2小时,解决了1000万人的用电需求,为巴基斯坦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注入强大动力。
旁遮普省政府和人民对我们十分友好,帮助我们解决了不少难题,增进了双方的信任和友谊。巴基斯坦电网同意了关口计量用PT、CT的型式试验可以在中国境内完成。同时,在关口计量点设置、主变加装充氮灭火装置、通信设备设计方案等问题上巴方也最终采用了我们的方案,为在巴中国项目推行中国标准开了先河,也为工程建设节约了大量资金和建设时间。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华能萨希瓦尔燃煤电站点亮了中巴经济走廊上的第一盏明灯,为两国持续开展合作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照亮了大路。我将为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再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为祖国争光,为华能添彩!
http://www.cpnn.com.cn/zdzg/201710/t20171016_998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