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新闻 > 电力人工智能 > 科技
航天技术走进生活:无线供电终结电源线
2013-06-18 00:00
来源:文汇报  

烟雾探测器、石英表芯、GPS……普通百姓早就享受到了航天技术带来的好处。最近,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在航天中应用到的无线供电、遥感技术、语音控制技术将在推动民用产品发展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无线供电终结电源线

寻找更丰富多样的替代充电方式,一直是消费电子产品公司面临的挑战。太空航行在执行任务时也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并且需要尽可能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学实验室专家汤斯特尔表示,太空研究正致力于发展一种新型能源传输模式——将太阳能从太空传输至地球上的电网进行配电。通过无线网络为电子设备供电的技术正在研发中,这将使人们摆脱有线充电的需求。

当然,究竟是开发独立网络还是利用太空或家中现有的无线网络进行无线供电,目前仍未有定论。然而,无论是哪一种方式,电力都将由一个形似无线路由器的盒子通过一个类似的开放媒介进行传输。汤斯特尔认为,“通过这些方式,我们的搅拌器、电视机和洗衣机等电器不再需要外接电源线就可以正常使用。”

语音控制颠覆3C设计

具备遥感及计算能力的太空探测器,对于创造未来生活中更为实用的传感设备具有启发性。

专家指出,距离地球数百万公里的探测器,其远程操作的精度要求很高。未来,遥感技术能感应真实肢体的动作,如同人类一样活动自如。

成本问题一直是实现大规模太空旅行的主要障碍。航天器材料的重量是造成太空旅行成本高昂的主要因素。语音控制已经被认为是一项能有效减少太空航行重量高昂成本的革命性技术,同时也颠覆了消费电子产品的设计方式。

按照设想,最终为航天领域研发的高级语音控制系统将变得非常友好,设备的大小也不再是制约的因素。

加快推进民用产业化

记者了解到,近年围绕上海产业发展方向,确定了新能源、高端汽配等航天技术“军转民”优势领域,集中资源发展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

比如,在新能源领域,利用卫星和飞船电源系统的技术成果,先后孵化了太阳能光伏、动力锂离子电池产业。

太阳能光伏已基本形成多晶硅、电池、组件到电站系统集成等各个环节的500兆瓦当量的航天光伏产业链;动力锂离子电池产业建成了上海市第一条1500万安时动力锂离子电池芯及集成系统生产线;磷酸锂电池还成功应用在上海地铁UPS电源改造项目。

此外,在柔性薄膜太阳电池、北斗二代导航、LED等领域,也在加快推进民用产业化。

本报记者 张晓鸣

热门新闻
  • 1   安徽首个城市能源大数据中心在合肥成立
  • 2   重庆超高压第二代巡检机器人进入调试
  • 3   机器人应用持续增加 煤炭产业智能化驶入“快车道”
  • 4   AI无处不在,风电怎能例外
  • 5   首座500千伏智能变电站建成
  • 6   传统发电企业的“智慧”革命
  • 7   电动公交车充电的完美解决方案 让山东鲁能智能为您详解
  • 8   国家电网高海拔地区无人机巡检技术获突破
  • 热线电话:400 888 8888
    联系邮箱:info@ncepupark.com
    联系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北农路2号华北电力大学主楼D座
    京公安网备11011402011116号    Copyright © 2021 www.ncepucloud.com Rights Reserved.   北京华电能源产业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10005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