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新闻 > 特高压 > 政策
人民日报:国网陕西省电力有限公司“融”出电网发展新局面 服务陕西“碳达峰、碳中和”
2021-08-16 00:00
来源:人民日报

8月6日,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与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同出资的国网陕西省电力有限公司挂牌成立,这标志着陕西电网迈出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步伐,未来将为服务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蓄力赋能。

立足新发展阶段,开启陕西电网新篇章

随着电力服务需求和消费理念日益多元化、个性化、低碳化,电力行业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这对电力可靠供应和电网安全运行提出更高要求。推进电网企业融合发展,既是国有资产的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也是贯彻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的生动实践。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全力对接陕西“十四五”时期的发展规划,围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更好服务陕西高质量发展。国网陕西省电力有限公司的成立,不仅能够实现全省电网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管理,更好地发挥电网的服务、支撑、保障和拉动作用,更能够加强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标准,实施精准投资,促进各级电网协调发展,大幅提高电网运行安全可靠性,并依托电网构建能源配置平台和输送平台,在更大范围内发挥能源资源优化配置作用,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未来,陕西电网的整体支撑保障能力将提升,市场化交易规模将扩大,有利于更好地发挥规模效应、协同效益,更好地融入全国统一电力市场。

贯彻新发展理念,激发高质量发展的乘数效应

目前,陕西省已形成“两纵两环”750千伏骨干网架,330千伏电网围绕城市、工业区等负荷中心,直供区域110千伏电网实现多电源供电、互相转供备供、灵活可靠运行。

国网陕西省电力有限公司的成立,不仅有利于促进陕西各级电网协调发展,实现电网规划与陕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有效对接,还将持续改进供电服务水平和电力营商环境,有力保障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用电需要,持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安全感。

如今,“网上国网”全业务实现线上受理,小微企业“三零”服务城乡全覆盖。国网陕西省电力有限公司将大力推广“三零”“三省”服务和“网上国网”等线上平台,不断优化电力营商环境,持续提升供电服务品质,切实增强客户获得感和满意度。从加快电网建设到提升服务水平再到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国网陕西省电力有限公司将促进优势互补,激发乘数效应,实现合作共赢。

构建新发展格局,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在国网陕西省电力有限公司成立当天,作为推进西部大开发与中部地区崛起的重点工程,陕西第二条特高压电力输送通道——陕北—湖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简称陕北—湖北工程)启动送电。

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陕西省“十四五”时期的发展规划提出,2025年可再生能源规划总装机规模达6500万千瓦。截至2021年6月底,陕西电网新能源并网装机1795.14万千瓦,同比增长41.56%;今年1—6月,新能源发电量151.9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4.73%,新能源利用率97.2%。

既要实现新能源较大规模并网,又要保持新能源较高利用水平,构建功能更加强大、运行更加灵活、更加具有韧性的新型电力系统成为迫切需要。而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需要统一规划,需要推动发输配用各领域、源网荷储各环节、电力与其他能源系统协调联动。国网陕西省电力有限公司成立后,将加快建设坚强陕西电网,全力支持陕西电力外送和资源优势转化,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扩大市场交易规模,满足陕西清洁电力外送需要,全力服务陕西新能源发展和能源结构调整,在“碳达峰、碳中和”进程中争当引领者、推动者、先行者。

国网陕西省电力有限公司将充分发挥国家电网资金、技术、管理、服务、人才等方面优势,在新征程上谱写陕西电网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陕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持续提供强劲动能,为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更大贡献。

热门新闻
  • 1   “十三五”期间四川水电装机容量将达7000万千瓦
  • 2   国家电网:4200亿元电网投资怎么用
  • 3   国电华能共建新疆准东五彩湾北三电厂获当地许可
  • 4   国家电网三大特高压直流迎峰度夏期间满功率运行
  • 5   四川设计咨询公司参与设计的青海~河南±800千伏特高压工程投运
  • 6   国网湖南电力科学应对雨雪冰冻灾害
  • 7   中国青年报:国企改革期待路线图
  • 8   “电力国家队”助力世界超级工程寻路大西南
  • 热线电话:400 888 8888
    联系邮箱:info@ncepupark.com
    联系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北农路2号华北电力大学主楼D座
    京公安网备11011402011116号    Copyright © 2021 www.ncepucloud.com Rights Reserved.   北京华电能源产业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10005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