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新闻 > 氢能 > 专家
杨裕生:花甲之年开辟化学电源新“战场”
2019-09-10 00:00
来源:科技日报

北极星储能网讯:近日,在“2019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协同创新论坛”上,一位87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以“电动汽车及动力电池产业的发展”为题作了报告,引起了台下观众的阵阵掌声。他就是曾参与“两弹一星”研制的知名专家、军事科学院防化研究院原研究员杨裕生。

这些年来,杨裕生院士更多的是以电化学专家的身份出现。鲜有人知的是,这位参与过核试验的专家竟是从花甲之年才开始投身新的研究领域,并取得了世界领先的科研成果。

1963年3月,在中国科学院从事研究工作、刚在放射化学专业崭露头角的杨裕生,收到一纸工作调令。来到新疆某地报到后,他的直接领导程开甲告诉他:国家正组建有关核试验的研究单位,抽你来作为技术骨干,负责爆炸威力测试。

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参加核试验!这些陌生词汇像一颗颗重磅“炸弹”在杨裕生的内心炸响。

“当时就有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别人能搞出来,我们为什么不能?我们不但要搞,还要比他搞得更好、更精。”回忆起峥嵘岁月,杨裕生依然激动不已。

1964年10月16日,巨大的蘑菇云在罗布泊腾空而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按照预定的方案,杨裕生在核试验现场超额完成了取样任务,组织上给他记了二等功。此后,他和战友们又顺利完成了包括我国首次氢弹爆炸在内的20多次取样和放化诊断任务。

1995年7月,杨裕生在中国工程院第一届选举中当选为院士。

功成名就,杨裕生似乎可以歇一歇了。但大漠的风早已把杨裕生历练成冲锋不止的科研战士,他将专业方向转移到防化装备的研制上来。

1997年,某重大项目论证中的一项高比能量电池研究因难度大、周期长,找遍全国无人承担。

在征得领导同意后,杨裕生决心开辟这一新的研究领域:锂硫电池。带领刚毕业的曹高萍博士和苑克国硕士,筹措来两台即将报废的486电脑,争取到7万元预研基金和一间20平方米的实验室,“三人团队”由此开启了我军化学电源研究的创业之路。

这时,他已66岁。“那时,我是电能源的外行,小学生。”杨裕生正经地说道。

他如饥似渴地阅读有关电化学和电池的中外书籍,开始了对化学电源的钻研。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每星期五下午有锂离子电池讨论会,连续几年他每次必到,风雨无阻。

为攻克技术难题,他经常召集团队开展“头脑风暴”,鼓励进行“天马行空”式的设想,让各种创新点子在实验室相互碰撞。

2000年,电池关键材料研究取得初步突破;数年后,电池设计思路又有创新。团队先后攻克一系列重大技术难题,提出一系列全新的材料结构设计和储能思路构想。

十年磨一剑。2007年,他们终于研制出达到国际领先指标的锂硫电池。

当人们纷纷向古稀之年的杨裕生祝贺时,他只是说:“我现在是电化学的高中生了。”

伴随杨裕生团队在化学电源领域的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如何转化为部队战斗力、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成为杨裕生尤为关注的问题。

为解决边防、海岛以及独立驻防营区等规模用电的特殊需要,他组织团队开展液流电池新体系漫谈会,学生程杰提出锌—镍单液流电池新体系的设想,立即得到杨裕生的肯定。此项课题的研究论文发表后,美国纽约城市大学能源研究所开始跟随研发锌—镍单液流电池。

美国人跟着中国人做电池,还真是少见。

科研攻关永远在路上。如今,87岁的杨裕生依然带领团队主动帮助多家企业研究铅炭电池,成若干倍地延长了电池寿命;同时在有机电极材料、超级活性炭等研究方面也做出了创新性的成果。

热门新闻
  • 1   “电池大王”王传福:我下半辈子就干汽车了
  • 2   【“核”你走过60年】回国不需要理由
  • 3   张谦:中国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面临挑战 该如何破局
  • 4   国内氢能产业发展出现了虚火现象——访中国国
  • 5   李忠效:中国核潜艇没有“之父”
  • 6   从借债250万到身价330亿 比亚迪王传福是这样逆袭的!
  • 7   比亚迪从十几个到十几万员工 王传福这些年都做了啥
  • 8   张天任:电动汽车续航五百公里三至五年肯定能实现
  • 热线电话:400 888 8888
    联系邮箱:info@ncepupark.com
    联系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北农路2号华北电力大学主楼D座
    京公安网备11011402011116号    Copyright © 2021 www.ncepucloud.com Rights Reserved.   北京华电能源产业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10005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