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追逐梦想的征程中,奋进者的足音永远铿锵有力。
历经重组整合后,国家能源集团神皖能源总装机容量达1046万千瓦,成为安徽省第一大发电公司,体量优势明显。依托规模优势,公司在各方面价值创造力都有很大提升。在电力市场、资金市场的话语权明显,在电量替代、资源配置等方面策略更多、灵活空间更大,在增加收入和降低成本上双向发力,价值创造力明显提升。
释放规模红利 “迈开步子”高效营销
“当前,正处于战略重组后的起步整合一周年阶段,作为国家能源集团唯一在皖省公司和省内火电装机规模最大的发电企业,我们要依托自身资源,做到强化公共关系管理,提高影响力和话语权,分析优势,把握机遇,聚焦目标定位,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对于企业重组整合转型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机遇和挑战,该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有着清晰认识。他表示,越是形势严峻,越是要坚定发展的信念,凝聚发展共识,切实解决结构性矛盾和深层次问题;越是要坚持高质量发展,做到价值创造、绿色发展、创新发展、智能智慧、技术引领、依法合规、市场化运作,言行一致抓落实,保障可持续发展,推动集团在皖事业不断发展壮大。
为充分释放规模红利,公司迅速整合区域营销力量,组织各电厂与售电公司协同作战,统一思想、优化策略,扩大影响、提高份额。加快行动速度,建立以客户为中心、以集团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营销体系,推进“统一组织、集中管控、分层授权相结合”的高效营销模式。
重组整合后不久,安徽省能源局启动2021年度直供电交易工作,在确定竞价策略时,公司充分认识到随着装机规模增大,电价已成为牵动公司经济效益的敏感因素,及时将直供电营销策略调整为“以价为先、量价兼顾”,并始终保持第一大发电公司定力,坚持在交易电价上不动摇,直至2020年11月30日,直供电交易工作结束,取得“价量兼得”的效果。
同时,公司继续稳固存量用户,拓展新增用户,2021年,公司120亿千瓦时直供电一级用户无一流失,且基于双方信任,电力用户没有采取招标询价,均为直接谈判确定。截止目前,公司成交直供电量265.9亿千瓦时,电量占比26.6%,高于容量占比0.7%。2021年,公司自有售电公司双边交易成交电量46.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0%,增长率位居全省第一,实现签约电量和代理用户“双翻番”。
该公司运筹帷幄,提前掌握安徽省销售电价调整信息,认真研究交易政策,确定重点攻关用户名单,放大坐标明确定位,找准发力重点方向,密集拜访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三大运营商高层,取得良好合作基础。在2021年单一制客户可以参与市场交易规则出台时,公司售电公司签订安徽移动全电量3亿千瓦时、安徽电信全电量2.1亿千瓦时,中国联通0.4亿千瓦时,为壮大营销规模增添关键“落子”。
重组整合后,神皖能源拥有20台涵盖30万千瓦、60万千瓦、100万千瓦三个等级的亚临界、超临界、超超临界机组,彼此替代空间加大,公司内部电量替代,优化电量结构,更有利于成本统筹、增盈创效。
厚植创新基因 “提升增量”科技赋能
谋科技就是谋发展,是企业转型能否成功的关键。重组整合后,神皖能源加大智慧转型力度和科研项目投入,在科技创新中创造新效益,努力将“关键变量”转化为科技兴企的“最大增量”。
科技创新领先一步,企业发展领跑一路,持续加大科研投入,让科技破难题。该公司成功申报的4个集团级科研项目和15个公司级科研项目均按计划推进,申请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28项,在公开期刊发表科技论文64篇,37项合理化建议被评为“安徽省重大合理化建议项目”。其中,马鞍山公司“分流式双介质送粉技术研究与应用”科技创新项通过专家组验收,并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蚌埠公司基于煤质实时测量与数据协调的二次再热机组自抗扰控制研究与应用2030重大项目在调试阶段;宿州公司将5号、6号机组循环水系统恢复单元制运行,提高机组真空度;铜陵公司已完成脱硫废水处理中试,正在申报验收,加快推进示范工程项目,力争零排放。同时,公司依托生产运行管理统一业务平台建设,实现信息化系统与具体业务深度融合,发挥信息系统对业务支持保障作用,加快集团新ERP系统深度应用,提高物资管理效率,让信息化赋能。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公司2021年投入2200万元研发费用,以1.4亿元科技投入为目标任务,加强与高校、科研院及领先企业协同创新工作,形成有效协同创新体系,联合研发,加快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在科技创新中创造效益驱动企业引领型发展。
坚持绿色发展“聚焦双碳”转型升级
在当前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下,电力行业作为碳排放重点行业之一,将面临又一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神皖能源减排任务更重了,但发展新机会也更多了。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已经快速进入低碳化、智能化的能源体系和发展模式,党中央提出“双碳”目标,降碳减排刻不容缓。“十四五”期间,集团公司提出2025年碳达峰目标,对于神皖来说,怎么样完成“双碳”目标,怎么样落实集团碳达峰要求,怎么样更好实现公司转型发展,亟需提前做好思考。从能源体系看,国家和各地能源政策正在进行调整,加速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大势所趋,特别对于神皖能源“纯”火电运营企业,转型发展压力巨大,责任重大。
践行绿色发展、拥抱低碳革命引领时代潮流。目前,我国已实现了“水风光”互补、“渔农光”互补、光伏治沙等绿色负碳模式,电力清洁替代势不可挡。重组整合后,公司积极抢抓安徽“长三角一体化”及“中部崛起”双重发展机遇,大力提高综合能源供应、电力辅助服务、市场竞争“三种能力”,实现“低能耗、低排放,高能效”,争做“碳达峰、碳中和”主力军排头兵。想尽一切办法克服抢资源、抓资源、用资源能力还不足等问题,坚决走“火、水、风、光、储、氢”一体化的综合能源发展道路。以新时代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以“革命+拼命”劲头,奋力走好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创一流”之路。紧紧围绕集团公司“十四五”新能源新增8000万千瓦总体目标和新能源“1500万+”年度目标,举全公司之力开发新能源项目。
面对白热化新能源市场竞争,神皖能源紧紧咬定“开工30万千瓦、投产25万千瓦”年度目标不放松,成立新能源分公司,调配专业骨干从事新能源开发,建立分片包干责任制,划分9个责任区,与9家子分公司一一对应,采用“定向委托”“揭榜挂帅”“竞争赛马”等方式,多方协同聚合发力,依托绿色创造价值赢得未来。
光伏发电方面,组织各单位利用灰场、铁路沿线空地和厂区屋顶等自有资源,开发光伏发电项目14.84万千瓦,计划年内投产8.4万千瓦;压实各家子公司属地责任,开发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共59万千瓦,计划年内投产20万千瓦、开工30万千瓦;完成5个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试点方案申报;与新能源知名企业合作开发新能源,储备资源超25万千瓦。皖河农场20万千瓦光伏项目已完成公司投决,计划8月底开工建设。截至7月底,神皖能源完成光伏备案92.68万千瓦,立项78.5万千瓦;2021年底有望投产28.4万千瓦、新开工30万千瓦。
风力发电方面,发挥集团公司品牌优势和神皖能源规模优势,先后与5个县区签订合作开发框架协议,与三个地级市及所属区县达成新能源开发合作意向,签署储备协议超过100万千瓦。灵璧、固镇和宿州埇桥区项目正在开展测风工作,“十四五”期间预计投产风电50万千瓦。
抽水蓄能方面,霍山抽水蓄能电站4×30万千瓦项目已经取得国家路条,通过集团立项审批,可研探洞已深入400多米,为可研推进及核准开工创造条件,力争2024年正式开工建设,2028年首台机组并网,2029年四台机组发电。
综合能源开发利用方面,与工业园区、开发区深度合作,开展电热气冷水多联供,着力培育综合能源供应站示范项目。马鞍山公司牢牢抓住长江三角州、南京都市圈、宁马城市一体化等叠加机遇,推进南京滨江区供热项目实施,创新开展跨省能源合作,让长三角共享绿色热源,打造长三角“白菜心”;研究开发“绿色、节能、高效、安全”城市能源整体解决方案,组织开展城市生活污泥掺烧,打造城市污泥处置绿色平台,主动融入美好安徽城镇建设。依托集团公司氢能开发优势,探索建设光伏与氢能、储能等多能互补示范项目,探索建设“油+氢”综合能源示范站。
逐梦者,不以山海为远。神皖能源在未来征途中,锲而不舍,持续发力,拳打“拦路虎”,啃下“硬骨头”,危中寻机,逆流扬帆,奔跑江淮......在高质量转型之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