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矛资料: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国核电力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范霖。
无数个寂静无声的深夜,他埋下头,沉浸在浩瀚繁杂的研究数据中;在那个初试核电的年代,他勇挑重担,艰难创业,前行在选址的崎岖道路上。二十余载拼搏岁月,他如深沉的海水,投身于中国核电建设的事业之中,润物于无声,却迸发出了无穷的力量。他就是全国勘察设计大师、国核电力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国核院”)副总经理陈矛。
高节卓不群,严谨创新铸辉煌
一个双肩包,一顶鸭舌帽,一双镜框下的坚定明眸。“陈矛总真是那种很朴素的高级知识分子。”他的同事们这样评价。
性子质朴,人生征途却是光彩耀目。
这位毕业于东南大学土木系建筑结构专业的专家,是中国核工业工程设计大师、中国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英国特许结构工程师。曾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分会理事,后张预应力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建筑学 会结构分会理事。作为国家教育部公派访问学者,赴美国能源部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从事核电站抗震研究。
2016年12月,陈矛当选第八批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严谨、专注,是他对“大师”这个称谓最好的诠释。
1992年,中国核电还是一穷二白的年代。第一座自主设计、自主建造、自主运营的大型商用核电站———秦山核电二期工程初步设计开始时,陈矛被任命为该工程安全壳结构设计技术总负责人。
他带领团队卧薪尝胆十余载,攻克了诸多关键技术。为满足工艺双回路对称布置的需要,他们采用先进的双扶壁水平预应力束锚固方案,大大提高了安全壳结构的先进性。多少个昼夜不间断的海量力学分析计算,完成了安全壳结构设备闸门等非连续区复杂预应力效应力学分析和空间三维曲线预应力束张拉伸长值计算,实现了中国首台大型商用核电站安全壳设计、建造的自主化。在“九五”国家外汇极其紧张的情况下,这些技术大幅降低了安全壳的建造成本,为后来核电项目采用国产钢绞线材料奠定了技术基础。
今天,翻阅当年在建设现场戴着安全帽督导检查的泛黄照片,回顾十年历程,陈矛深受老一代核工业专家前辈的影响,他说:“没有严谨的科学精神,创新就没有基础,不思创新,严谨就会成为墨守成规。”也正是因他的坚持专注,大胆创新,他所带领的团队顺利完成了诸多技术研究并取得了优秀的业绩——— “600MWe机组核电站安全壳结构设计技术”获得国防科学技术二等奖;“秦山核电二期工程安全壳结构设计”获全国第十一届优秀工程设计金奖和核 工业部级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
雄心志四海,专注抗震保安全
2011年3月,日本东北太平洋地区发生里氏9.0级地震。这次地震引发的海啸致使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在役核电站———福岛核电站发生严重泄漏事故,事故定为核事故最高分级7级。外界对核安全的质疑声此起彼伏。核电站地震响应及抗震分析技术也是核领域中极为棘手的研究方向。
越是困难,越要挑战。在核电厂抗震技术领域,陈矛早前就依托多个项目工程,坚持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完成了多个“国内首次”的新突破。
2006年,与美国能源部BROOKHEVEN国家实验室和中国水利科学研究院联合开展的田湾核电站扩建工程研究中,陈矛遇到了难题:厂址岩石地基中存在一种竖向的不均匀的特殊地质体,与周围场地的地基岩石的特性有很大差距,这在国际核电工程界还是头一次。没有前车之鉴,从何处下手?经过反复论证,团队攻坚克难,采用显式动力有限元分析方法,建立完整三维场地模型,对场地在地震条件下的响应进行了准确的数模分析,在国内首次解决了这一重大技术难题,确保了田湾核电站扩建工程2台百万核电机组在设计基准地震条件下的核电安全。该项研究也获得了国防科学技术三等奖。
除此之外,作为国家“863”项目———中国实验快堆工程土建设计研究的技术负责人,陈矛的团队,经过3年的艰苦拼搏,首次在国内完成按商用动力堆安全要求,在土壤地基及较高地震水平区域建造大型核设施的反应堆厂房土建分析与设计。在设计研究中形成的土壤地基条件下的抗震分析技术为后续的 核电设计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
他和团队在吸纳了国内外核电抗震最新研究成果和工程经验的基础上,编写了国家能源标准 “核安全相关结构抗震设计规范”,与专家联合编写 “基于性能的抗震安全概率评估方法”的条文,独创性的应用基于性能的抗震安全概率评估最新的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相关技术领域的空白。
作为技术带头人,陈矛也走出国门,积极为国际合作交流项目贡献设计智慧。作为中方技术负责人,他代表中国首次参加了由国际原子能机构组织的、19个国家20多个机构参加的抗震研究项目,出色完成“近场地震安全性影响”的研究工作。
倾心育核花,三代盛开普芳华
中国三代核电自主化实施过程已十年之久,从AP1000的引进到国产化AP1000的标准设计,再到CAP1400的自主化创新,我国核电技术实现了系统性的提升。
纵观中国三代核电自主化实施过程,从引进、消化吸收到再创新,陈矛及他所在的国核院在其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早在1983年,国核院就开始参与山东核电厂址普选的工作。在中国引进美国西屋公司第三代核电技术AP1000的2007年,国核院承担了AP1000三代核电技术依托项目———山东海阳核电厂常规岛、BOP及送出工程设计。依托该工程,国核院成为中国第一个独立承担核电前期工作的核电设计院,第一个具备AP1000三代核电“总体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能力的常规岛设计院,代表着中国电力设计行业掌握了世界最先进核电技术常规岛的设计能力。
此外,他们还进行着“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国家重大专项的研发,承揽着世界第一台具有四代核电特性的高温堆核电站———山东石岛湾核电站示范工程的设计,在核电站超大塔等领域掌握了“核电站超大型高位集水冷却塔设计成套技术”等一批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
该院副总经理陈矛,在担任AP1000核电站项目管理及设计管理期间,带领团队协调解决了大量AP1000设计接口管理问题,为三代核电自主化依托项目“CommonDesign”问题的解决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团队通过多次技术方案论证,为联合采购方确定成AP1000三代核电技术依托工程--浙江三门核电厂一号机组作为参考机组设计基准提供了依据,为最终解决 “相同设计”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的技术基础。“相同设计”问题的解决也为国产化AP1000(CAP1000)标准设计应用积累了宝贵经验。
同时,陈矛组织多方技术团队顺利完成浙江三门、山东海阳两项AP1000三代核电技术依托项目,共四个核岛的基础整体浇注,实现了自主化依托项目FCD的重要开工节点,带动了国内核电站核岛基础整体浇注技术的发展,也为CAP1400核岛基础整体浇注积累了经验。
而后,他又承担起核电前期研究的指导工作,进行近海厂址厂址选择及初步可行性研究,并将技术应用于中核广西核电、中广核山东核电和中电投山东核电等厂址选择及初步可行性研究中,拓宽了核电厂址的选择范围,有效缓解了核电厂址与沿海经济发展的矛盾,保护了核电厂址资源。
“能全过程参与三代核电自主化的过程,是我人生中最为精彩的一部分,作为一名中国核电人,我一生为之骄傲。”陈矛说。